凡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者,将被授予“学术臭虫”称号!

 

 

 

 

西塞罗《地方论》编后记

 

徐国栋

 

 

 

2002 年,我写作了《共和晚期希腊哲学对于罗马法的技术和内容的影响》一文,把西塞罗的《地方论》确定为希腊的辩证法和逻辑学进入罗马法的途径,比较了西塞罗的《地方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同命著作的异同,得出了西塞罗的著作具有足够的原创性的结论。为了写作此文,我部分地从拉丁文翻译了西塞罗的《地方论》。 2004 年春,我在厦门大学法学院开设罗马法史课,把地方论当作其中的一个讲题,为此,完全翻译了西塞罗的《地方论》并从对它的内容分析出发写成了我的讲稿。但由于我的拉丁语水平有限,希望意大利同事能校对我的译稿,于是,利用 2005 年 1 月来意大利解决优士丁尼《法学阶梯》中的疑难以便出版该书的第二版的机会,我到比萨大学与该校的阿尔多·贝特鲁奇教授和罗马二大的纪慰民博士在为《法学阶梯》工作之余,为《地方论》的校对开了一个头(完成了 1/3 ),剩下的工作我们约定在同年 10 月于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罗马法大会上去做。由于纪慰民博士要承担繁重的会务工作以及其他偶然因素,我们在北京会议上没有继续《地方论》的校对,这一工作被推延到 2006 年的秋天。尽管如此,在北京会议上,贝特鲁奇教授向我提交了为《地方论》写的序言。 2006 年 9 月 13 日 ,我来到罗马,在罗马二大与阿尔多·贝特鲁奇教授和纪慰民博士合作进行这一工作,由于难度很大——斯奇巴尼教授和比萨大学的桑达路奇亚( Santalucia )教授也异口同声地说它难,近 2000 年前的特雷巴求斯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也为理解本书包含的学问不胜烦恼。近 2000 多年后,古今意识形态、知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更有可能面临理解古人文本、学术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巨大困难——涉及到法学以外的哲学、逻辑学、修辞学知识以及不少的希腊文,我们的工作进展很慢,但很扎实,到我于 2006 年 9 月 24 日 离开意大利时,它终于基本结束。回国后,我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完善译稿,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是修辞学的知识来加强自己对每一节的理解,然后把它放了下来冷却。 2007 年春天,我又进行新的一轮罗马法史课程讲授,利用这个机会,我又遍览友人帮我收集的关于地方论的意大利语文献,并参考昆体良的《演说术阶梯》对译文和讲稿进行大幅度的重整,力图跨越时空达到对文本的理解,经过这一番努力,我写出了自己的对《地方论》的初步研究作为本书的附录之一,从法学和修辞学两个角度对我们翻译的《地方论》做了一个诠释,终于在交付出版社之前达到了基本自我确信的程度——也就是面对读者的提问基本能讲出每节的含义的程度。一本不到两万字的小册子,我断断续续为它工作了 5 年,耗费我本人以及贝特鲁奇和纪慰民的大量精力,此时我不得不发出对它的“海绵”性格的感叹。

本书未经校对的译稿已发给听我课的学生用作教学参考,得到了他们的喜欢。一些不是学生的人也索要本书的译稿,其中一些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作为关键性的证据引用。在罗马法史课程的考试中,我让学生任意在我出的数题中选定一题作为考题,想不到有不少学生选《地方论》为题。他们中的一些已就地方论写出习作,但愿他们依据的未经校对的译文不会影响他们的文章的精确性。由于本书涉及的主题不限于法学,可以指望它出版后会有广泛的读者。

我来罗马校对此书,贝特鲁奇教授和纪慰民博士都事务缠身,但他们都抽出时间来与我共同工作,一丝不苟,出色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叫我非常感谢。本书收录的西塞罗的《地方论》译文是我们的共同工作成果。对本书做出了贡献的还有曾健龙、齐云、薛军等人,前者帮我收集了意大利罗马法学家朱理亚诺·克里佛从法学角度研究西塞罗的《地方论》的专论;中者帮我把《地方论》拉丁文本中用来替代希腊文词汇的拉丁词还原为希腊文形式;后者把贝特鲁奇教授为我在比萨复印的贝内兑托·理波萨迪的 300 多页的《西塞罗的 < 地方论 > 研究》从意大利带回来,等等,由于这些人的帮助,我占有了按意大利标准也是最多的关于地方论研究的文献——例如,理波萨迪的上述著作出版于 1947 年,通过电脑检索,在罗马的个个图书馆里无此书,只有比萨大学的图书馆有,它竟然被远隔重洋的我得到了,没有友人的帮助,这怎么可能呢?——这种文献占有状况为我尽量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并在同样的基础上写评注提供了可能。为了这些友人的贡献,我感谢他们,希望我们的这本书里包含的新鲜知识可作为对他们的最好回报。

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完善译稿,但由于它涉及的专业跨度太大,并由于古今意识形态的巨大差距,肯定存在疏漏,因此,我们诚恳地期待海内外方家的批评指正。

 

 

徐国栋

 

2006 年 9 月 18 日 于罗马

2007 年 6 月 20 日 重写于厦门

 

声明:站内文章均仅供个人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来信告知

站内未注明作者之文章均为原创,如要使用或转载请来信告知

 

前期统计IP计数2320,新计数从2003年11月3日开始运行。

 

Copyright 2004 Institute of Roman Law, Law School, Xiamen University. Active ingredients: XHTML 1.0, CSS 2.0 .
网页设计者信箱:jojobear_905@hotmail.com
网站管理员信箱:romanla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