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者,将被授予“学术臭虫”称号!

 

 

治学严谨 学贯东西

——读《人性论与市民法》

鲁 军

 

    知悉徐老师又出版了最新力作《人性论与市民法》,便急匆匆赶到往书店购买,孰料连跑了三家都说已经脱销,直到第四家才幸运地购得最后一本,真可谓好事多磨,但苦尽甘来,总算可以好好地一睹为快了!

初看此书,觉封面简洁大方,加之很具诱惑力的书名“人性论与市民法”,真有种不读不快的感觉。坐在车上,只能匆匆大致浏览: 徐 老师那熟悉的简介,那散文诗般优美的总序,那别具特色又引人深思的目录, 徐 老师的自书序言,还有 书的背面 徐 老师对这本著作进行自我评价时用到了以下几个词语:“延展性的研究”、“持续思考的结晶”、“参考文献最广”、“形成时间最长”,这些都催着我去对她加以仔细的阅读。

本书属精悍型,共分六章,正文共 176 页。 纵观本书的行文脉络,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的人性论主张别具匠心。作者从人性论的不同选择——性恶论、性善论、白板说——入手,揭示出不同的人性论选择对社会治理模式的不同影响。以性恶论为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在市民法中地位牢固。通过介绍行为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种种责难,告诉我们经济人假设的有限性,它仅仅是一种分析工具而非真理,而现实人却是丰富多彩的。而好撒马利亚人法德介绍向我们展示了立法者从另一角度对经济人假设所作出的修正。这实际上是作者为自己的性命境人性论的合理提出埋下了伏笔。作者在坚持性命境人性论的同时,仍然认为经济人假设仍风韵犹存。作者主要从“境”——人与资源的紧张关系——出发,论说自己坚持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尽管不是真理,但仍然是一种“合用的工具”。

通读全书,作如下感想。但可能由于自己学力不济,恐难切中肯絮。

感想之一 是 徐 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实为我辈之楷模。关于这一点,在两个方面我感触良多。 首先 ,从本书的形式上看,足可见 徐 老师严谨的态度并体现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读 徐 老师的书,总会发现书后有索引,这好像是 徐 老师的一贯风格,在《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后有,在《人性论与市民法》后亦有。也许有人会说我小题大做,虚张声势。在我看来,索引对一本书而言,特别是对读者而言,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知道在今天这个一日千里的社会,知识更新是如此之快。作为读者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有的书也只要择其要者或与自己研究有关的知识来看。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要读者在几千页的书里面去找一个对自己有用的专有名词,这真有点像大海捞针,但如果作者做了名词索引,那在全书里找到所有的有关此专有名词岂不如探囊取物。在这点上 徐 老师的书体现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经常看外国学者著的书的朋友就会很容易发现,外国学者的书大部分都都有索引。而我们中国学者的书作索引的却少得可怜。为什么呢?我的观点就是有些学者的治学之风又欠严谨。另外作索引也并非易事,那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故此很多学者认为索引不值一做,以为对全文并无影响。但 徐 老师能延续自己一贯的严谨作风,并对读者以人文关怀。这不能不说 徐 老师对学问的苛求和治学的严谨,哪怕是有些学者认为“不屑一顾”的索引。 其次 是从内容上看,我们就会发现 徐 老师对真理有着执著的追求。在“人性论”问题上,外国学者和中国古代学者都曾拖入过无数的激情,但我国现代学者却甚少做进一步的研究。 徐 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对中外学者对人性论作了精彩的综述,可谓引经据典,中外资料搜索一遍。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这些现成的研究和结论,以大无畏的精神对这些中外名家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独创的人性论观点: 性命境人性论,并对之加以分析以及阐述了性命境人性论和法律的关系。大家知道,人性论这一话题就犹如“百慕大三角”一样,其引力无穷,但却进得去出不来,然而 徐 老师却凭着其深厚的学识和对真理追求的大无畏精神,在“人性论”理论领域划出了自己的地盘。

感想之二 是 徐 老师学贯东西。我想这一点只要大家读完了全书,很容易都会有同感。 看看 对于这么一本精悍型的书,引用的中外文献竟然有 141 篇之多,这在法学著作了实属罕见。看完全书,你会发现他对西方哲学家的人性论理论是如此熟悉,你会认为他是哲学家。在阐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是,它对孔子、孟子、管子等诸子的经典作家的精典著作的引用是如此娴熟,你又会认为他是古汉语学家。 再看看 徐 老师的外语能力。汉语是其母语,这自不用说;对英语的驾驭,犹如老马识途;其它西文也是运用自如,这在我国法学界能如此熟练的运用这么多外语能力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到此你不得不佩服 徐 老师学贯东西。

感想之三 也是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是,本书对我国的法律基础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无论是书中对人性论的综述,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人性论的阐述,特别是在行为经济学对经济人的挑战,还是对好撒玛利亚人法的论述,都是法学界学者以后在这一领域研究引用的好去之处。最重要的是, 徐 老师提出的自己的人性论观点,并把这一观点很好地与法学结合起来,这在我国浮躁的学界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今天的学界有点敷衍趋势,人云亦云,能写出类似具有创新的作品之人又有几多。这一点定会使 徐 老师在几百年后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我认为这样的评述并不过分。

通读全文,我折服于徐教授的治学严谨和学贯东西。

 

声明:站内文章均仅供个人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来信告知

站内未注明作者之文章均为原创,如要使用或转载请来信告知

 

前期统计IP计数2320,新计数从2003年11月3日开始运行。

 

Copyright 2004 Institute of Roman Law, Law School, Xiamen University. Active ingredients: XHTML 1.0, CSS 2.0 .
网页设计者信箱:jojobear_905@hotmail.com
网站管理员信箱:romanla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