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者,将被授予“学术臭虫”称号!

 

 

另一种生活方式

--------- 俄罗斯散记之四

 

伟人的普通生活 —— 故居体验

 

陈慧民

 

七月的椴树非常苍翠、挺拔,它们掩着那幢桔红色木墙的房子,那就是托尔斯泰 1882 年至 1902 年在莫斯科的家。

 

据说椴树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100 多年后,人们从它们身边走过,用与对别的树不同的眼光来欣赏它们,那是因为它们诞生于一双伟大的手。在这双手下,从史诗般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无瑕白玉般的《安 娜· 卡列尼娜》、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复活》等等著作中,诞生了多少著名人物?那双手,不仅能源源不断地创写巨作,还很会劳动,曾经像农民一样下地干活、种地植树,甚至还会做鞋,一家人脚上穿的鞋都来自这双手。以前我们每个人也许都只能在文字里阅读他,在他的著作中找到他的影子,从他的传记中知道他的故事,而今天我们就走过他亲手栽种的树,走进每个地方都留着他的脚印、指纹甚至是气息的家。

 

在这个充满凉爽空气的莫斯科早晨,我的心情很特别。尽管从中学时代开始,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就如雷贯耳,但我从没想过会有这样一天,离他的生活会如此之近,我们可以踏进他的家门:我们小心翼翼穿上塑料袋鞋套,从第一间不大的餐厅走进去,长型的餐桌雪白的餐布上还摆着各种餐具和调味瓶, 10 几张靠背椅让人仿佛觉得昨天这一家人还其乐融融聚在这张餐桌前,共进晚餐。墙上布谷鸟的钟走了 100 多年,女儿们的画像一尘不染,绕过餐厅,我们就进入了托尔斯泰夫妇的卧室,卧室中间有一道屏风,那不是夫妻不和时用的,而是女主人索菲娅的客人聚会之处,边上还有一张索菲娅的折叠式简单书桌,上面有一台老式打字机,专门为托尔斯泰誊印书稿。他们 7 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布置都很简洁,二楼主要是大会客室和卧室,还有托尔斯泰的书房,在这里我们似乎还能听见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等众多人物坐在华丽的沙发上,品着托尔斯泰钟爱的中国茶,论天下谈古今的声音。让我们驻足最久的是托翁的书房,莫斯科这样的早晨,窗外寂静无声,长方形的木制大书桌上,当年托尔斯泰《复活》中的一页手稿还摆放在那里,虽然纸页发黄,但看不见一丝尘土,桌子上的烛台、墨水瓶、纸张让我们觉得昨夜里托翁还伏案工作,我们得放轻脚步不去打扰他的睡眠。

 

这座位于莫斯科河畔的托尔斯泰 26 号故居博物馆,是我们在俄罗斯期间见到的为数很少的有英语解说牌的景点,我们走过每个房间,先生很仔细地为我讲解,等我们参观结束,我被感动了,不完全是为托尔斯泰,还为那个为托尔斯泰奉献一生,却饱受非议的女主人索菲娅。

 

80 多岁托翁离家出走,客死车站的故事让索菲娅背上了多少谴责,走进他们的故居之前,我还不停地向先生鸣不平,以为这样的受人尊敬喜爱的托翁怎会和一个“悍妇“相伴一生?而此时,走进他们的家,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托尔斯泰,也就看到了另一个真实的索菲娅。

 

也许是因为伟人的诞生,所以年青时代的托尔斯泰精力旺盛,青春期的躁动似乎也异于常人,一边带着犯罪感一边与无数的女人释放身体的需要,而这一切都真实地记录在他的日记里,直到与索菲娅结婚,家庭的稳定和幸福让托尔斯泰远离了世俗的烦忧,躁动的心也趋于平静,并在婚后开始了他最伟大的文学创作。

 

索菲娅何许人?她出生于御医家庭,算得上是贵族,和托尔斯泰结婚时她才 17 岁,真实的托尔斯泰将婚前的日记交她阅读,对一个普通的新婚妻子来说,这尤如婚姻中的潘朵拉盒子,我想索菲娅从一开始就认知了托尔斯泰不同常人的天才,盒子并没有因为索菲娅的阅读而被打开,他们开始了几十年的幸福生活。她扮演了托尔斯泰的生活伴侣和工作助手几个角色,她笔录丈夫的口述,为他誊稿,据说仅《战争与和平》就誊过 7 次,托尔斯泰说过,《安娜 · 卡列尼娜》里娜塔莎的原型是他的妹妹和妻子的组合,在他们的婚姻里,索菲娅为托尔斯泰怀过 13 个孩子, 5 个夭折,可以说,在他们长达 48 年的婚姻里,索菲娅担起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誊抄手稿,相夫教子,应该说一个女人可以付出的,她都付出给了托尔斯泰和他们的家庭。而这样一个女人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托翁的死受到了太多的谴责。

 

一个投机贵族切尔特科夫在托翁晚年,闯入他们的家庭生活,受到索菲娅的冷落,便歪曲丑化了索菲娅,我在参观故居前,因为对托尔斯泰的喜爱,对她也抱有太深的成见。而过后才发现就连曾经受过她冷落的高尔基也专门为她撰写了《关于索菲娅·安德列夫娜·托尔斯泰夫人》,高尔基是这么写的:由于灵魂上永不懈怠地求索,“列夫·托尔斯泰是 19 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他常常是不管不顾世俗生活层面,而世俗生活的负担是由其妻子承受的。为了自己的理念,托尔斯泰要放弃庄园,放弃所有著作版权,而这,却是他们一家生活的来源,包括他那帮追随者的吃、喝、住……有时,也许托尔斯泰自己并未意识到,倘若没有索菲娅的坚持,以这些来源维护生计,那托尔斯泰就不可能静心坐下,完成他那些伟大而辉煌的长篇巨制。从这一点看,“做列夫·托尔斯泰的唯一的亲密友人,做他的妻子,做他的许多孩子的母亲,做他的家庭主妇,这的确是一个很艰难而责任、很繁重的任务。”在高尔基的印象里,托尔斯泰一家人大都软弱多病,几乎全凭索菲娅在“那磨人的琐细事情的漩涡中”辛苦挣扎。高尔基感叹地说:“那个女人跟一个富于独创性、而又烦躁不安到极点的大艺术家在一块生活了五十年的难堪的长岁月……而眼下,人们只有在高兴毁谤她的时候才记起她来。”

 

不过,无论如何我相信索菲娅没有后悔她走完的一生,从她留下的百万字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爱情始终伴随着她。她一生都爱着托尔斯泰。据说托翁在去世数年前写了一封信,托付人在自己死后转交给妻子。在信里,托尔斯泰对妻子剖白自己的热爱与痛苦:“长久以来,亲爱的索菲娅,我为了我们的信仰的不一致而痛苦。……我知道你不能如我一样地思想与观察,故你不能改变你的生活……因此,我一点也不埋怨你;相反,我满怀着爱与感激来回忆我们三十五年的冗长的共同生活,尤其是前半期,你用你天赋的母性中的勇敢与忠诚,来负起你所承认的你的使命。你对于我,对于世界,你所能给予的已经都给予了……别了,我亲爱的索菲娅,我爱你。”

 

晚年的索菲娅的确有些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因为她觉得无法从身边的人获得理解,连丈夫也不爱她,让她难以忍受。但丈夫在她眼里是这么伟大和重要。她又要张大羽翼护着他们那群孩子。看了索菲娅留下的日记,我很难过,因为作为女人,站在她的立场我十分理解她,如果她能早些看到托尔斯泰的那句话:我亲爱的索菲娅,我爱你。我想她的日子会完全不一样。

 

做伟人的妻子真的不容易。我写下它是因为此行对索菲娅油然升起的敬佩之心。

 

离开托尔斯泰故居,我们又到了小尼基塔街的高尔基故居,但因为当天未开放,所以我们只能在门口做了简单参观,这里是高尔基晚年的住处,他只在这里住了五年时间,贫民出生的高尔基一直都拒绝住在这样的资本家式的别墅里,但因为是政府的安排,他只能接受,这里也曾出入斯大林等苏共重要人物和红色作家们,并没有引起我们很大兴趣。遗憾的是离高尔基故居不远的契诃夫故居当天也未开放,我们知道高尔基和契诃夫生前是好友,又是邻居,就连故居关门时间都同一天,心里多少有点扫兴。契诃夫的故居也是一幢桔红色的木屋,两层楼,就在繁华库德林街边,见到我们在门口张望,街边的清洁员就过来指着门牌,告诉我们故居开放时间。无论如何,也得在他们家门口留个影吧,我们刚向一个从边上一个门口出来的妇女发出帮助照相的邀请,她立刻丢掉手上刚点着的烟,接过相机为我和先生拍照。看得出来,他们很骄傲,那是俄罗斯可以永远向世人炫耀的。

 

在小尼基塔街拐角不远处,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就在此,门是关的,原以为又吃了“闭门羹”,但管理员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去,并让我们穿上大鞋套,一个 50 来岁的解说员将我们带进二楼。这是一幢二层的四合院式的小楼房,进门就是白色的柴可夫斯基雕像,柴可夫斯基只在这房子里住过一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圣彼得堡度过。他的博物馆没有英文解说词,解说员只能说俄文,尽管她知道我们听不懂,但她仍然跟着我们,一脸淡淡的微笑,看上去很高雅,她用很缓慢的俄语给我们仔细讲解,熟通意大利语的先生竟然也从部分单词的转换和对柴可夫斯基的了解中,听懂了许多,人类的语言在此时发生奇妙的效果。他的客厅、音乐室、用过的钢琴都按当年原样摆放着,因柴可夫斯基在此住的时间不长,东西不多,只占房子二楼的左半部,在他的会客厅里,还摆放了来自欧洲等地与柴可夫斯基有过接触的音乐家的照片等等。当然在柴可夫斯基钢琴的上方,有一张对这个天才音乐家至关重要的人物照片,那就是梅可夫人,一生未曾谋面却心心相印的那个高尚女人。房子里有轻轻的音乐声音,那都是来自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第六交响曲》……,让你在这小楼里陶醉而不想离去。但是我们得走了,已经到了晚饭时间,因为友好的讲解员和柴可夫斯基的故居让我们心情舒畅。刚出门,就发现连着这间故居竟然有一家看上去不错的餐馆,亮堂的窗子很雅致,我和先生相视一笑,很满意推开门,每张小圆桌的玻璃底下都压着乐谱,以及和音乐有关的剪报,就在这样的餐桌上,我们点了 1300 卢布的意大利面条和俄罗斯啤酒,在柴可夫斯基的家门口,美美享受了一顿晚餐,的确让人回味。

 

离小尼基塔街不远的一条称之为“文学林荫道”在地方,我们就在那条林荫道上悠闲漫步,欣赏两边树下的各种文艺演出的广告牌。走过去就是普希金广场,普希金正在凝神思考的雕像在晚上 8 点多钟(北京时间)的刺眼的太阳底下因为逆光,显得更加忧郁深沉,散发着更独特的诗人气质。

 

因为找不到地铁站,我们又穿过一次林荫大道,在离这边大道不远的地方,我们看到了 阿· 托尔斯泰的雕像,走不远又在一处公园门外看到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像,我们很感触。在莫斯科,整个旅行就象一个寻找名人的旅行,雕像、公园、街道、剧院、广场、大学甚至城市都用上了名人的名字,而每个名人都代表了一段历史、一个领域,当我们把这些名人都看过一遍、回忆过一遍后,俄罗斯的故事也由此串了起来。

 

俄罗斯人崇敬热爱名人,以他们为骄傲,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做出贡献的名人,不记得哪个俄罗斯名人曾说过,如果没有音乐,没有文学,俄罗斯人的生活会是多么可怕。我们都记得这样一个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兵临莫斯科,斯大林在红场号召全国军民奋勇抗敌。他说,“俄罗斯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俄罗斯是普希金的国家,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国家 !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高扬起伟大文学家和诗人的大旗呼唤民族灵魂的觉醒和燃烧。是的,假如没有文学艺术,每一个民族的灵魂都会是残缺的。相比俄罗斯人宁可不买面包,也要省下钱来听一场音乐看一场话剧的精神,中国人还是显得惭愧些的。

 

 

 

声明:站内文章均仅供个人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来信告知

站内未注明作者之文章均为原创,如要使用或转载请来信告知

 

前期统计IP计数2320,新计数从2003年11月3日开始运行。

 

Copyright 2004 Institute of Roman Law, Law School, Xiamen University. Active ingredients: XHTML 1.0, CSS 2.0 .
网页设计者信箱:jojobear_905@hotmail.com
网站管理员信箱:romanla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