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者,将被授予“学术臭虫”称号!

 

庄 严 与 浪 漫

                     ——从音乐剧《悲惨世界》与《巴黎圣母院》中看到的英法文化

 

莫 婷

 

在交响乐赏析课上,我接触到了两部伟大的音乐剧,一部是 8 0 年代世界三大音乐剧之一的《悲惨世界》,一部是出品于 1998 年的《巴黎圣母院》。一部为英国创作,气势恢宏, 凸显着英伦式的庄严;一部为法国创作,散发着浓郁的法兰西浪漫。

除了绝美无比的音乐, 我痴迷于这两部音乐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剧本均出自我最喜爱的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笔下。 我在初中的时候读到了这两部能够影响我一生的旷世杰作,为《 悲惨世界》中每一个高尚的灵魂而感到极大震动,也为《 巴黎圣母院》 中本该伟大而纯洁的爱在命运的枷锁下压抑扭曲而感到困惑和惋惜。

如果说《悲惨世界》是因理想而崇高的灵魂的一曲颂歌, 那么《巴黎圣母院》则是那些被命运践踏的灵魂的挽歌。 法国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并不在形式上忠于原著, 却更好地把握了原书中那种疯狂而浪漫的氛围。森严的圣母院, 游离在法国王权外的吉普赛王国,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吉普赛女郎, 丑怪的敲钟人,被欲望毁掉的主教, 组成了雨果意象中幻梦般的十五世纪的巴黎。

聚集在巴黎城外的吉普赛王国,疯狂而与世隔绝, 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古老习俗,他们靠乞讨和卖艺为生, 他们到处流浪,被上帝和教堂拒之门外。 音乐剧中对吉普赛王国的表现用了疯狂的现代舞蹈, 让观众感觉到仿佛真的来到了那个奇异的世界。 吉普赛之王由海地的一位摇滚歌星扮演, 嘶哑粗犷的声音及富有激情的表演十分符合角色的身份。

有着女妖般魅惑力、 让每个男人都情愿为了她背弃上帝的美艳吉普赛少女埃斯美拉达, 有着世人无法想像的吸引力。 她被主教当作诱惑自己远离上帝的魔鬼,心地却异常善良, 然而她的美貌酿成了她悲剧的一生。 演员伊莲娜浑身散发着异域的风情, 很好地诠释了吉普赛女郎的妖媚。

那位倍受指责的弗罗洛主教,本是一位恪守职责的神职人员, 终日沉浸在神学的教条中远离世俗生活, 怀着宗教的忠诚与大爱收养了被抛弃的丑陋孤儿卡西莫多,他说“ 这是命运造的孽,不是你的错。”自从他遇见埃斯美拉达, 她惊人的魅力打乱了他生活中的一切,他灵魂从此受到情欲的煎熬, 却苦于自己的主教身份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 最终背弃上帝成为魔王路西法的仆从, 为了自己精神的解脱而残忍地毁灭了埃斯美拉达。 灵魂已经受到命运扭曲的他痛苦地在圣母院墙上刻下拉丁文字 ANA RKIA (宿命),命运给他造成的悲剧他已无处控诉。在我心中, 他的可怜远远大于他的可恶,他同是被命运损害的人, 这不是他的错。 扮演主教的演员把那颗深藏在阴郁冷俊外表下疯狂的情欲淋漓尽致地 表现了出来,他的声音具有一种神奇的教堂回声, 肃穆威严又空旷浑厚。

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是世界名著中的经典形象。他善良, 却外表丑陋,被世人嫌弃,只有主教收留他,保护他, 给他一个教堂敲钟人的职务, 可以说是把他拯救到正常人的世界中来。 卡西莫多对主教的感激也是世人难以理解的,他从内心深处崇拜他, 可以为了他奉献一切,他对他比狗对主人还要忠诚。 他也难以抗拒埃斯美拉达的魅力而拜倒在她脚下, 用一颗最纯真的心爱着她。然而,当他获知是他的主人—— 主教害死了埃斯美拉达后,他对她的爱战胜了他对主教的忠诚, 主教最终被他忠诚的仆人推下塔楼摔死。 绝望的卡西莫多在处理死刑犯尸体的乱坟岗中找到了埃斯美拉达的尸 体,抱着她,直到他自己也死去。 音乐剧把这一段情节表现得催人泪下, 特别是表现埃斯美拉达灵魂升向天国的手法,令人感叹, 法国人的浪漫真是名不虚传。

卫队长菲比斯,外表如太阳一般正义却内心阴暗卑鄙。 他的情欲需要埃斯美拉达,他的前途又需要贵族少女小百合。 他在欺骗中生活,他靠英俊的外表篡取了埃斯美拉达情窦初开的心, 靠凛然的形象换取了小百合的信任。他答应埃斯美拉达要来解救她, 另一方面又答应小百合绞死埃斯美拉达。 他的谎言让埃斯美拉达一直到死还在相信他会来救她,然而, 最后正是他执行了她死刑的命令,摧毁了她的吉普赛王国。 剧中的菲比斯被塑造成了一位被爱所苦又不得不用谎言维持两难之爱 的年轻人,稍稍美化了他的形象。其实在书中,他两边都不爱, 他只爱自己的利益。不过扮演菲比斯的演员我非常喜欢, 尽管他比真实的菲比斯深情了许多, 但他的声音确实深情的异常迷人, 他的声音特有的微微颤抖就如他所要表现的角色那种抑制不住的一片 深情。

充满了古代吟游诗人气质的诗人甘果瓦,单纯又可爱, 有些迂腐地沉浸于他一个人诗的王国。 他身为埃斯美拉达的名誉丈夫,却只和她保持着纯真的友谊, 对她既没有爱,又没有欲念。他的情人是诗歌。 在他书中和剧中充当了一个旁观者和叙述者的身份。 扮演甘果瓦的演员也非常出色, 声音和神情都充满了与世无争的诗人气质。

产自法国本土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很好地继承了雨果的精神,虽然让柏油桶和工字钢架出现在了 15 世 纪的巴黎街头,虽然演员们身着后现代派的装束, 甚至和着摇滚的音乐呐喊,狂舞。但是, 看过原著的观众决不会感到别扭和不妥,因为《巴黎圣母院》 著作本身就是一个意象,是一段幻想,它并不存在于世俗社会。 拉丁文字 ANARKIA (宿命)出现在书中的第一页, 贯穿着全书,是整部著作的核心灵魂, 浓缩着书中蕴藏的一切的哲理。遗憾的是, 这种关于命运的思考在音乐剧中无法完美地体现, 仅仅出现在剧中的一个唱段中。 可能是音乐剧本身的局限性很难传达出原书的哲理, 所以只能将重点放在剧情中了。剧情编排得很不错 ,至少我能够明白故事的发展 , 只是不知道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们仅凭着歌词与舞台表演会不会看得 一头雾水。《巴黎圣母院》 中的歌曲给我的感觉是一部配有音乐的抒情诗。 歌词的抒情成分远远大于叙事成分,每个演员都像一名诗人, 深情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独白。比如诗人甘果瓦在《月亮》 那一唱段中的歌词:

月亮,在天空放光芒

直到破晓

听,我心狂野的呼号

悲歌

这是加西莫多的悲歌

哭泣

他疯狂绝望的哭泣

他的歌声穿越高山低谷

向你飞升

这种浓浓的诗意是此剧很显著的特点, 用抒情的方式代替了叙事。在音乐剧《猫》里,也采用了这种风格。 因为《猫》剧是由英国诗人 TS 爱略特的诗集改编的, 用了人的品质来影射猫的世界, 并不像其他人认为的那样是把猫的拟人化。但是《猫》 中诗意的表达又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不一样。《巴黎圣母院》 的歌词完全是抒情浪漫的表达方式,而《猫》 则贯穿了英国式的严谨, 用一种更为写实的措辞表现出了一个奇妙的猫的王国,非常有韵味。 《巴黎圣母院》中采用的音乐是表现力极强的法国民间音乐, 和德国巴赫的严谨内敛又工整的音乐是个最极端的反差。 听众在聆听音乐时, 能明确地感觉到谱者与歌者毫无掩饰的表白以及内心的每一丝悸动。 有人戏谑法兰西民族最擅长从微小的事情中寻找出巨大的痛苦并为它 黯自神伤。的确, 最轻微的风往往能在法兰西人的心中激起澎湃的波涛。 而他们又是最善于表露的民族,所以,在聆听诸如《魔力大道》 这样的法国香颂,听者往往会惊讶于法国人深沉丰富的情感, 并沉浸于那句句断肠的旋律无法自拔。

虽然改编自同一作家的著作,《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的风格又截然不同。 不过本剧又在另一个风格领域中成功演绎出了法国大革命的宏伟的历 史。难能可贵的是,雨果用理智冷静的眼光看待革命的崇高与阴暗。 原著《悲惨世界》是我的圣经,它是一部壮阔的史诗, 也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朝圣旅程。它是一部救赎心灵的著作。 它蕴涵着许许多多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故事, 它把世俗的每一个灵魂剖析给读者和上帝。

细细数来书中每一个让我心灵为之震颤的人物:

全书的灵魂冉阿让,他强有力又富有传奇色彩, 是个被社会和法律残酷损害的人,本来打算在绝望中沉沦, 却因得到救赎而成为上帝的使者。

圣徒般的迪涅主教卞福汝(米里哀先生), 他把爱的种子播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并重新塑造了冉阿让的灵魂, 他的博爱最终成为照耀全书的精神之光。

垂死的前国民公会代表(在剧中没有表现), 虽然我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虽然他的革命业绩群众不理解, 甚至在他临死前,他为之奋斗的人民依然唾弃他, 但他代表着社会的良心,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上帝之爱, 甚至触动了米里哀主教对革命的另一种思考。

客栈老板德纳第夫妇,是大革命时期典型的投机人物, 他们完全无视良心,用尽压榨与取巧的手段赚取每一分利益, 他们随波逐流,时而是带红帽的革命党人, 时而是涂脂抹粉的保皇派,他们残忍地利用芳汀的母爱进行勒索, 一面虐待科赛特一面以好心收养人的面貌示人。 演员在剧中出色地表现出了他们市侩又猥琐的形象。

芳汀和女儿科赛特, 她们代表着那个年代中被压迫在最底层的妇女和儿童, 最终得到了冉阿让的救助,前者由此回到了上帝身边, 后者从此有了幸福的一生。

马吕斯、安灼拉等 ABC 朋友会的所有革命大学生, 他们真诚而平凡,他们胸中充满理想, 他们愿意用热血洗礼法兰西平原,藉此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世界。 安灼拉是我在书中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位英俊的少年, 却不是爱情童话的王子,他是战神与自由女神结合的产物, 他是理想的化身,手执利剑为自由而战。 剧中塑造的安灼拉的声音是我很欣赏的, 大致塑造出了书中安灼拉那种正义凛然的气概, 只不过少了一些高傲与忧郁的神情。 马吕斯在剧中则完全成了一名情圣, 由擅长演唱情歌的百老汇著名明星迈克尔鲍尔扮演。

沙威警探,他是世界名著中的经典形象, 他代表着法律制度所指的正义,他信仰法律就如同冉阿让信仰上帝, 他相信法律与秩序的力量,如同冉阿让相信上帝的力量, 他凭着自己信仰的正义秉公执法, 然而他的信念最终被代表着上帝之爱一方的冉阿让击得粉碎, 最终因为理想的幻灭而于塞纳河自尽。因为音乐剧本身的局限性, 很遗憾地无法探讨这个人物出现的价值, 以及探讨法律本身的漏洞和不义。 不过演员把这个角色塑造得极为成功, 沙威鹰鸷般的神情以及毫不留情地严肃气质得到了完好的表达, 很是符合我心目中沙威警探的标准形象。演员唱功也非常了得, 声音十分具有表现力。

德纳第夫妇的女儿爱波妮, 则是另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崇高灵魂。她是个最不幸的人物, 她曾有过几年被溺爱的童年,但却是在德纳第夫妇的坏影响中度过。 德纳第家落魄时,她便流落在巴黎街头成为娼妓。 但她无私地爱着马吕斯,甚至帮助马吕斯和心中所爱的科赛特相识, 阻止科赛特家受到巴黎匪帮的侵害, 最后在街垒战中为了保护马吕斯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扮演爱波妮的演员我也非常喜欢,声音很优美。

以上为剧中和书中一部分比较出彩的人物,只因本书太博大, 无法一一道来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物每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非常感谢音乐剧之王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把这部旷世杰作搬上舞台, 让更多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接近并欣赏到这部人类史上的经典。

《悲惨世界》音乐剧的一开始, 交响乐团奏出宏伟大气的序曲,完全属于正统古典音乐的范畴。 乐队和伴唱的合唱团都是现场的,而《巴黎圣母院》 则采用了法国音乐剧惯用的卡拉 OK 式的伴奏带。与《巴黎圣母院》 又一处显著不同,是它基本上很少采用现代音乐。《巴黎圣母院》 旨意表现一种氛围,并不拘泥于形式, 所以用尽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来诠释原著中的精神, 符合法国人浪漫无边际的特点。 所以观众能看到演员身着现代装束运动鞋用摇滚乐、印度舞曲、 法国香颂、教堂音乐表现 15 世纪巴黎街道的奇异景象。而《 悲惨世界》则力求接近那个时代的每一个细节, 连德纳第头上代表革命者的小红帽及起义的学生腰间的法兰西国旗都 严格地忠于书中的描述。《悲惨世界》中没有伴舞, 也鲜有肢体表演,监狱中的惨象及革命场景均用投影仪放映, 甚至当马吕斯和科赛特深情对唱时都站在麦克风前面对观众演唱, 没有出现《巴黎圣母院》中演员边歌边舞的情形。 但是演员们的表演是精湛绝伦的,完全融入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 并没有让观众感到他们只是在唱歌。《巴黎圣母院》中, 每一个场景都有一段独立的旋律,而在《悲惨世界》中, 作曲者用他的音乐天才让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了不同的表 现力。在歌词方面,《巴黎圣母院》重在抒情,《悲惨世界》 重在叙事,所以在歌词中鲜有反反复复的吟诵。此剧音乐上也与《 巴黎圣母院》的风格有很大不同,《巴黎圣母院》多用小调( MIN OR )音乐,比较富有民间特色,悠扬婉转略带忧郁,适合抒情。《 悲惨世界》并不显著地偏向小调,在《 on my own 》等著名的抒情唱段中仍然用的是大调旋律, 显得更为庄重正统。在很多唱段中的变调也十分优美, 体现了韦伯在音乐上深厚的功力及卓绝的灵气。

《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两部不同风格的音乐剧杰作同样体现着雨果浪漫主义富有传奇色彩又 悲天悯人的核心精神,只不过在前者, 英国人给它注入了别具风格的灵魂。

 

声明:站内文章均仅供个人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来信告知

站内未注明作者之文章均为原创,如要使用或转载请来信告知

 

前期统计IP计数2320,新计数从2003年11月3日开始运行。

 

Copyright 2004 Institute of Roman Law, Law School, Xiamen University. Active ingredients: XHTML 1.0, CSS 2.0 .
网页设计者信箱:jojobear_905@hotmail.com
网站管理员信箱:romanla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