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者,将被授予“学术臭虫”称号!

 

 

 

 

你即你自由

——读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有感

 

唐思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掩卷思索时,胡适的这段话倏忽跳入脑海之中,电光火石之间,似有所悟。于是熊培云在书的封底写道:“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事无成。”

保有自我并努力争取个人权利的最大化,从而希冀因此对这个社会有些许改变。我想,这便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主题,你即你自由。

作为一个拥有法律专业学习背景的新闻评论员和专栏作家,熊培云的文风充满理性的光芒和娓娓道来的淡定从容,继上一本饱受好评的《重新发现社会》之后,《自由在高处》旨在从个体的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我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

他将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名曰“面包与玫瑰”,我的理解是初步探讨了人应保有的生活态度和对现实生活中不自由现象的分析与反思;第二部分名曰“自救与自由”,结合知名的影视作品着力分析了人性深处的隐秘和天性以及如何自救的可行性方法;第三部分名曰“演讲鱼与独白”,即作者本人各地的演讲稿选摘和与好友的书信往来。我将主要从两个方面表达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力图将其阐述清楚,多有不济之处,还望斧正。

一、面包与玫瑰

我的理解中,“面包”指的是平凡的烟火人生,是一粥一饭的现实生活,而“玫瑰”象征着心怀美好、憧憬光明的人生态度。在本章的开始,熊培云向我们讲述了两个简单的小故事:一个是古罗马的士兵因被博纳充沛的阳光和诱人的葡萄园深深吸引而拒绝继续南征北战;另一个则是巴黎的女人们在德军进驻巴黎之时几乎人人手捧鲜花,眼里没有一丝绝望和歇斯底里。看似没有关联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其实是在讲述着几乎一致的道理:生活,才是征服一切的力量源泉。无论是权倾一时的庞大帝国,或是战火纷飞枪炮压倒玫瑰,生活永远细水长流。暴政者可以剥夺我们的自由,无视我们的生命,却不能剥夺我们对自由的不死梦想;暴政者可以摧毁我们的房屋、汽车甚至身体,却不能摧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恰如《小王子》的主题,你须得寻得所爱并为之守护一生。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作者在第一部分还提到了两个让我深思的问题:首先是社会的宽容度问题,作者引用了两个典型的事例作为深入探讨的引线。其一是中国人对于热捧外国节日的鄙弃和全民讨伐问题,他在书中形象发问:“今夜,谁在捕捉圣诞老人?”每个人都有自我封闭的自由,但若是号召别人与他们一样自我封闭,并且将这种封闭上升到爱国高度,便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应当持有宽容的文化态度和气魄。一个社会的富庶,就在于我们有较多种选择。我想,理解与尊重是宽容之路上的通行证,当我们可以淡然面对不同时,便迈出了理性的一大步。其二,作者在后文的叙述中提及众网民对他观看《唐山大地震》不流泪这一行为的口诛笔伐和道德绑票时再次谈到社会宽容。“在这样的国家里,不仅拍电影要政治正确,连看电影也要表情正确。”这种从文化精英到普罗大众的声音,不也正从侧面说明了至今仍有许多人或明或暗不愿意承认他人的审美自治和审美自由吗?当听惯了顺从的耳朵偶尔捕捉到刺耳的反对,一味的压制绝不是明智之举。

第二个让我深思的问题则是独特的“第六种自由”。继上世纪初晏初阳将“免于愚昧无知”作为第五种自由之后,“不被倾倒信息垃圾”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第六种自由。索尔仁尼琴曾说过,“除了知情权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释放压力、精神疲惫、寻求寄托,我们似乎总是有足够多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却在不知不觉中掉入了愈加迷惘的恶性循环。当手机成为最不能缺失的随身物品,当刷微博成为一种不自觉的却又戒不掉的习惯,当网络将我们的生活紧紧裹住密不透风,我们似乎真的无能为力。内心对信息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让我们无所遁形。当我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抛掷在互联网上,抛掷在许许多多与我的人生并无关系的奇闻轶事上,生活,从此失去自由。

“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要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的过一个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我们应当还给自己,一个自由的生活。

二、自救与自由

何为“自救”?何为“自由”?这似乎是一个哲学上永恒的讨论话题。通读全书后,我的答案是:拒绝习惯。

作者在第二部分援引了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来阐释“体制化的过程”。影片中,犯人老瑞德这样谈到“体制化”: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在肖申克被关押了五十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的时候,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已离不开这座监狱。在电影人的诠释下,体制成为一座巨大的监狱,生活成为了攀附藩篱的存在,一旦藩篱打开,生活便全盘崩塌损毁。

所幸的是,主人公安迪用小勺挖穿一条通向自由的天路,整整十九年的光阴,心怀信念,从未放弃。

真正的逃跑者永远不会因为一时的安定向命运妥协,他们时刻准备着,咬牙坚持着,永远在路上,并且永不绝望。对于安迪来说,肖申克监狱注定只是他生命中的过客,只有自己才是生活的领导者。

当那首费加罗舞曲盘旋在肖申克监狱上空时,所有人为之动容。因为在那一刻我们相信,即使身处藩篱,即使厄运缠身,生活仍然值得被选择。我们必须学会剔除对束缚的习惯,对枷锁的麻木。自由和希望,是何等的惊心动魄而又耐人寻味,只有我们操心积极生活多于操心那不如意的环境,才更有意义。

当我们以更为宏大的眼光来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的历史便是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历史——无论是争取个性解放或是追求民族独立,概莫能外。

而我们孜孜不倦追求自由的最大意义在于借此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性的、有保障的幸福,一种看起来不那么遥远、不那么神秘、充斥着烟火味儿的幸福。

熊培云在书的最后写:把一生当做自己的远大前程,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又要持有开放闳大的思想。我或许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与阅历去领悟他所一直强调的“自救”,但我所能做的,便是积极生活,勇敢面对。我无力去操控也无需去插足别人的生活,我只能领导自己,怀有对自由的不死梦想,一路前行。漫漫人生长河,期间万千汹涌,无舟子可渡,唯有自渡。

是的,这是我的生活,我必让它自由。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面对一生的远大前程,我将始终如一地,心怀温情与敬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声明:站内文章均仅供个人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来信告知

站内未注明作者之文章均为原创,如要使用或转载请来信告知

 

前期统计IP计数2320,新计数从2003年11月3日开始运行。

 

Copyright 2004 Institute of Roman Law, Law School, Xiamen University. Active ingredients: XHTML 1.0, CSS 2.0 .
网页设计者信箱:jojobear_905@hotmail.com
网站管理员信箱:romanlaw@126.com